不是更喜欢,而是更需要。
不是元春需要,而是宝玉需要。
也不是宝玉需要,而是贾府需要——贾府需要宝玉娶宝钗为妻,虽然宝玉自己并不这么想。
有点乱,是不是?别急,咱们慢慢说。
元春这个人,是贾府成员中少有的“运筹谋画者”——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,说“主仆上下,安富尊荣者尽多,运筹谋画者无一”,这话说得不错,但是是在他的视角来看的。元春这个早早进了宫的女孩子,心里是否替家族运筹谋画,冷子兴当然不会知道。
警幻仙姑曾转述宁荣二公的话:“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,功名奕世,富贵传流,虽历百年,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。故遗之子孙虽多,竟无可以继业。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,禀性乖张,生情怪谲,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,无奈吾家运数合终,恐无人规引入道。”
警纪仙子出现在宝玉的梦里,这个梦里又有十几个重要女孩子的命运预示,所以很多读者都忽略了宁荣二公这一番话。其实这段话非常重要,可说是贾府、也就是《红楼梦》的整体背景:贾府的问题根源在于没有“继业”人才。
唯一有可能的是宝玉。但宝玉“禀性乖张,生情怪谲”,志趣不投,需要有人“规引入道”。而从宝玉的性格和爱好来看,能影响他的,当然不是贾政的板子和王夫人的眼泪或者贾母的溺爱,只能是美丽的女孩子。
所以,给宝玉娶一个善谏且好谏的妻子,就成为贾府延续繁华的唯一手段——这办法能不能成功,那是另一回事,但不用这办法,贾府的败落就绝对无法避免。
元春牺牲了自己的幸福,甘愿进宫,从低级“女史”做起,熬到封妃,为家族争得“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之盛”,但这毕竟是“瞬息的繁华,一时的欢乐”。要把这繁华延续下去,还得靠男性继承人。也就是说,宝玉能否“入于正路”,就决定着贾府的家族未来。
省亲时,元春一次心里想“宝钗黛玉二人一发比别姊妹不同,真是娇花软玉一般”,一次嘴上公开称赞“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,非愚姊妹可同列者”。两次都是薛林并提,看不出她更喜欢哪一个。
可是,宝钗劝宝玉改诗,黛玉却直接替宝玉写诗,元春一定看在眼里——他们自以为是偷悄悄的小动作,但元春怎么会不知道?安排写诗的环节,就只是为了考量一下才华吗?那又何必现场写诗,把平时的功课送进宫里不是更能全面了解?这个环节,就是为了掌握各人的性格、最重要的是她们对宝玉的感情态度和影响力。如果连改诗替写都不知道,元春根本没必要安排这么一个项目了。
我们《红楼梦》读者都知道,宝钗对宝玉的影响力,其实是很有限的。关于读书上进、仕途经济,宝玉根本听不进去。可是元春亲眼看到,宝钗劝宝玉把“绿玉”改为“绿蜡”,宝玉是听进去了、欣然接受了。
宝钗劝宝玉的理由是“他因不喜‘红香绿玉’,才改了‘怡红快绿’。你这会子偏用‘绿玉’二字,岂不是有意和他争弛了?”关于元春是否不喜欢“绿玉”、什么要改“怡红快绿”,我另外写过文章介绍,这里不多赘述。但是,在省亲这样的场合,元春是唯一的主角,宝玉应该重视她的意见,这正是“仕途经济的学问”;而元春代表皇权,尊重皇权更是那个时代的“政治正确”。宝钗的劝谏,无疑是符合情境的。
因为看到过、观察过、分析过,元春认定宝钗是更适合“规引”宝玉“入于正路”的人选。这是从家族利益角度来考虑的,而不是一己的“喜欢”或者“不喜欢”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